南浔区医疗集团

湖州市南浔区风顺路99号

0572-3037076(门诊服务台)

313009

当前位置:首页>浔医健康>健康科普

应对孩子怕黑 科学引导四步走

时间:25-06-14 来源/作者:健康管理中心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现实生活中,有不少儿童都存在怕黑现象。孩子为何会对黑暗产生恐惧?家长又该如何科学引导?应对孩子怕黑 科学引导四步走 :

● 接纳害怕,加强陪伴 

      有的孩子一说怕黑,家长便会说:“黑有什么好怕的?”,或者是批评孩子不够勇敢。这样不仅不能帮孩子克服恐惧,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也不要为了训练孩子变“勇敢”,刻意把孩子放置在黑暗环境中。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,及时给予安抚,试着和孩子聊聊自己害怕的经历或经验,引导孩子慢慢将害怕的原因一件件描述出来,可以减少恐惧和释放压力。带着他们一起去探索真相,用科学知识来消除恐惧,比如用实验解释黑暗原理(如“光被遮挡形成影子”),或通过绘本/科普视频破除对“怪物”的想象。 

● 移除刺激源,构建安全感环境 

      如果是因为家中物品摆放易形成奇怪形状的阴影,可以移除引发恐惧的刺激源;用厚窗帘隔绝窗外晃动的树影;还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参与布置,通过温馨的床帏、孩子喜爱的装饰物的摆放,赋予孩子对环境的控制权,会让他们觉得环境更安全。 

● 借助夜灯,辅助脱敏 

      如果孩子怕黑,不敢独自入睡,可以尝试使用夜灯,从“全亮→暖光夜灯→微弱光源→关灯”进行过渡,每阶段持续3~7天,适应后再进入下一阶段。通过以上方法,多数孩子可在1~3个月内逐渐适应关灯睡觉。通过耐心支持与科学引导,帮助孩子将黑暗从“威胁信号”转化为“中性环境”,最终建立独立睡眠的自信。 灯光亮度、光源性质对孩子的褪黑素(褪黑色与孩子的生长发育相关)分泌存在影响,因此建议选择低照度(如照度≤5 lux)、低色温(如1800K~3000K)、无蓝光或低蓝光(如标注RGO)的夜灯。 

● 及时就医 

       如果明知某些物体或情境不存在危险,孩子却产生超出正常的恐惧体验(如频繁噩梦、尿床),劝解也不能消除,同时还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或学习(注意力下降、情绪低落),需尽早找心理医生或儿童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。 

       怕黑不是懦弱,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“心理缓冲带”。通过科学引导,家长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,更能借此培养其情绪表达能力与问题解决思维—这或许才是黑夜馈赠的最佳成长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