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浔区医疗集团

湖州市南浔区风顺路99号

0572-3037076(门诊服务台)

313009

当前位置:首页>浔医健康>健康科普

春季小儿常见病

时间:18-04-26 来源/作者:

常见儿童春季发疹性皮肤病的防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春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。春天气候多变,小儿的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病毒性皮肤病发病较多;春天的风比较干燥,还夹杂着各种微生物、花粉、尘埃,过敏性皮肤病在小儿中也比较常见。

春季小儿常见的发疹性皮肤病有水痘、猩红热、手足口病、风疹、幼儿急疹等。这类疾病发病前往往有“感冒”症状,甚至发烧、饮食差、全身不适,然后皮肤出现水疱、红斑,浅表淋巴结可肿大,由于其有传染性,在幼儿园、学校内传染较快,因此一旦发现应注意隔离,并给予抗病毒药物及对症处理。

1.水痘

水痘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传染率很高,主要发生在婴幼儿,学龄前儿童多见,冬春两季多发。其传染力强,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。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%以上。发热1~2天出疹,从头面部或躯干开始发疹,斑疹、丘疹、水疱和结痂可同时存在。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。

患儿应早期隔离,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,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。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儿童,应隔离观察3周。

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,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。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-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物。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,可外搽炉甘石洗剂,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百多邦软膏。

2.猩红热

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人群普遍容易感染。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、咽颊炎、草莓舌、全身弥漫性红色粟粒样斑丘疹,皮疹密集分布,躯干多见,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,极少数危及生命。

隔离患者6日以上,直至咽试子培养3次阴性,且无并发症时,可解除隔离。

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,疗程至少10天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。

3.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。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,呼吸道及接触传播。该病急性起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为发热、口痛、厌食,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手、足、臀部、臂部、腿部出现斑丘疹,后转为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手足部较多,掌背面均可分布。

主要为对症治疗,一周左右自愈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少数病例(尤其是小于3岁者)病情进展迅速,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本病如无并发症,预后一般良好。最好住院观察2-3天,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。

4.风疹

风疹致病菌为风疹病毒,潜伏期 1421天,前驱期 12天,表现有低热、或中度发热、头痛、食欲减退、疲倦、乏力及咳嗽、打喷嚏、流涕、咽痛、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。通常于发热第2天出疹,皮疹初见于面颈部,迅速扩展躯干四肢,1天内布满全身,手掌、足底大都无皮疹。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消退,亦有称“三日麻疹”。可有耳后、枕后、颈部淋巴结肿大。

风疹患者全身症状轻微,不需要特殊治疗,主要为对症治疗。症状较显著者,应卧床休息,流质或半流质饮食。对高热、头痛、咳嗽、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。

5.麻疹

致病菌为麻疹病毒,表现为发热、上呼吸道炎症、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口腔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,发热3~4天出疹,疹出热盛,从耳后、发际开始出疹,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。

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。对症治疗,卧床休息,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,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;保持皮肤、黏膜清洁,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,可用盐水漱口,每天重复几次。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,说明疹子已经出全,病人进入恢复期。密切观察病情,出现合并症立即就医。

6.湿疹

此外,春季出疹性疾病中湿疹也较为常见。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,会出现在身体的任意部位,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,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、渗出性、瘙痒性、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。23个月的婴儿就可发生湿疹,1岁以后逐渐减轻,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。多数皮疹发生在面颊、额部、眉间和头部。起初的皮疹为红斑,以后发展为点状突起的皮疹或有水疱样疹,伴瘙痒,疱疹可破损,流出液体,后形成痂皮。患有湿疹的婴儿以后容易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,如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结膜炎等。

治疗上一般给抗过敏药如扑尔敏、维生素C、葡萄糖酸钙等治疗,外用炉甘石洗剂、氢化可的松霜等对症处理。外用药视皮肤病变状态而定,出水糜烂或红肿时,用2%硼酸湿敷;渗液与糜烂消失后,酌情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,如湿疹霜。